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论文以产自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四种芒果(大黄芒、大青芒、鹰嘴芒、台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各项营养成分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结合其挥发性香气成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糖酸比、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是大黄芒,分别为16.47和4.06 mg/100 g;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总酚含量最高的是鹰嘴芒,分别为82.96%、21.22%、2.03%和0.73 mg/g;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台芒,为7.83 mg/g。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芒果评价体系可由两个主成分来表征,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为鹰嘴芒、台芒、大黄芒、大青芒。四种芒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中,萜烯类化合物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大黄芒、鹰嘴芒、台芒、大青芒。本研究为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划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茶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理。方法 通过生化分析法,测定茶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抑制动力学;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技术,剖析茶多酚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结果 茶多酚对酪氨酸酶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其单酚和多酚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662 mg/mL和1.76 mg/mL,为竞争性抑制;茶多酚可使酪氨酸酶出现明显的荧光淬灭和最大发射波长红移,并使酪氨酸酶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结构显著增加,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减少,显著改变酪氨酸酶的三级和二级结构。结论 茶多酚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与酪氨酸酶进行结合,从而改变酪氨酸酶的空间结构并阻碍其与底物进行结合,进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秋葵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是功能性食品开发的潜在原料。目前,主要采用酸法、碱法、酶法和热水浸提法提取秋葵多糖,提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因素易对秋葵多糖活性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单因素、响应面实验优化超声辅助热水浸提秋葵多糖工艺参数,发现提取过程中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为: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水料比提取次数;超声辅助热水浸提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水料比32:1、提取时间59 min、提取温度66℃,实际提取率30.23%,高于现有提取方法。进一步测定该优化工艺下秋葵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发现:在秋葵粗多糖浓度为8mg/mL时,对DPPH、ABTS、·OH清除率、脂质过氧化抑制率和还原力分别为88.8%、72.1%、68.3%、56.9%、0.724(OD_(700 nm)),且均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超声辅助热水浸提秋葵多糖的新工艺,在提高多糖提取率的基础上,有效保护了秋葵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感官品质、质构特性、理化特性、风味特性以及丙烯酰胺含量为指标,研究茶多酚在连续油炸过程中对马铃薯片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茶多酚对马铃薯片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连续油炸过程中马铃薯片感官品质及硬度值的下降具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对连续油炸过程中马铃薯片水分含量和含油率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薯片的含油率,茶多酚组T24批次的马铃薯片含油率为41.96%±2.00%,显著低于空白组的46.29%±1.06%(P<0.05)。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茶多酚抑制了马铃薯片劣变风味的产生,明显抑制了马铃薯片中有害物丙烯酰胺的生成。此外,茶多酚能够增加油炸马铃薯片的贮藏稳定性,平均货架期能够延长8 d。初步分析,茶多酚在油炸过程中对油脂品质的保护作用是其能够提高马铃薯片品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麻辣金针菇休闲食品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供了一种能保持新鲜金针菇所具有的色、香、味、形的金针菇方便即食食品的生产工艺。适宜的硬化条件为:0.5%氯化钙和1.0%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30min。最佳杀青条件为:0.3%的柠檬酸和0.07%的抗坏血酸混合溶液中漂烫3min。最佳干燥条件为:堆料厚度2cm,热风温度50℃,干燥100min,其间翻料5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酸奶发酵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对含有不同浓度茶多酚(0、0.1、0.2、0.3、0.4和0.5 g/100 mL牛乳)的牛乳进行发酵以制作酸奶。通过理化分析实验测定茶多酚对酸奶的pH、可滴定酸度、营养成分含量、持水力的影响,利用质构仪、色差色度仪、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茶多酚对酸奶的质构特性、颜色和风味成分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酸奶发酵过程对茶多酚中四种儿茶素含量的影响,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测定了茶多酚酸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茶多酚对酸奶的pH、可滴定酸度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著;茶多酚的添加使酸奶的持水力、硬度、黏性、胶粘性和内聚性略微降低,并使得酸奶的颜色略微偏红和偏黄;茶多酚的添加使得酸奶中的酸类风味物质的含量略有降低,而酮类和醇类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所增加;酸奶发酵过程中,酯化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发生了降解,非酯化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的变化不明显;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茶多酚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酸奶的抗氧化活性(包括: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  相似文献   
7.
淀粉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也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且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物质。植物多酚与淀粉的分子相互作用会影响淀粉基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如质构、风味及色泽等)及营养特性。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植物多酚与淀粉的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对淀粉和植物多酚相关性质的影响进行综述,包括植物多酚与淀粉的复合物形成方式(以疏水作用力为主的V型复合物和以氢键为主的非V型复合物),其相互作用对淀粉理化性质(糊化性质、回生性质和流变性质等)、微观结构和消化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植物多酚的保护及缓释作用,以期为植物多酚在淀粉的加工、贮藏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有益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赶黄草茶为原料,借助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和模糊数学法,研究冲泡温度、冲泡时间、茶添加量对茶汤槲皮素浸出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并以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果为响应值优化冲泡条件。结果显示,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增加,槲皮素、游离氨基酸浸出量随之增加。随着茶添加量增加,槲皮素浸出量先增加后减小,茶添加量为4.0 g时单克茶叶槲皮素浸出量最大;游离氨基酸浸出量持续减小,茶添加量为1.0 g时,单克茶叶游离氨基酸浸出量最大。3个因素对感官品质的影响大小为冲泡时间>茶添加量>冲泡温度。最优冲泡条件为冲泡时间5.6 min,冲泡温度80℃,茶添加量2.8 g,感官评分预测值8.677,实际感官评分8.64,与预测值接近。模型R2=0.990 0,拟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为优选泸州地区浓香型白酒酿酒新原料,本文分别以糯高粱单粮和紫糯麦-糯高粱复合原粮(2:8)酿造泸型浓香型白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研究酒样的风味物质和危害成分。结果表明,紫糯麦-糯高粱复合原粮的蛋白质、多酚、花青素含量与糯高粱无显著差异(P>0.05),果胶含量相对降低9.7%;紫糯麦-高粱酒符合浓香型优级白酒国家标准,总酯含量相较高粱酒降低7.9%,总酸含量相对提高8.3%。两种酒样共检出102种挥发性物质,且均以己酸乙酯为主要物质,符合浓香型白酒主体风格。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模型和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分析发现26种对两种白酒风味形成差异具有贡献的物质。与高粱酒相比,紫糯麦-高粱酒的中长链脂肪酸酯、酸类物质、醇类物质的OAV值相对升高,甲醇和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相对降低20.6%和39.9%,表现为紫糯麦-高粱酒的香气更有层次感、立体感,口感更加悠长、醇和,安全系数更高。综上,紫糯麦168具有作为泸型浓香型白酒酿造原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赶黄草叶茶冲泡过程中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及槲皮素浸出量随冲泡时间和冲泡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和槲皮素浸出量,使用二阶动力学模型和阿伦尼乌斯公式进行动力学拟合、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在60~100℃范围内冲泡60 min,总黄酮浸出量和槲皮素浸出量随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60~90℃范围内冲泡60 min,游离氨基酸有相同的浸出规律,温度上升至100℃冲泡20 min后,游离氨基酸热损失较多。二阶动力学模型能较好拟合三者的浸出情况,相关系数高,冲泡温度与二阶速率常数k线性关系良好,总黄酮、游离氨基酸、槲皮素浸出活化能分别为16 628.201,23 415.139,14 975.396 J/mol。结论:赶黄草叶茶中的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和槲皮素浸出量随冲泡时间和冲泡温度变化显著,三者浸出在60~90℃范围内符合二阶动力学模型,可使用该模型对其浸出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